这篇文章已有 2 年多历史,可能包含过时的信息
1972 年世界象棋锦标赛是全球政治事务和 64 格棋局之间的一场独特冲突。它之所以被称为世纪之战,是有原因的:当时苏联体制完全主宰着象棋世界,政治精英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比赛,以展示他们对西方的智力优势,使这场比赛成为冷战时期的一场特别比赛。
从 1947 年起,世界象棋锦标赛成为苏联的内政,排名榜也由红旗主导。没有人敢挑战他们的霸主地位,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人会这样做。
鲍比·菲舍尔,这位孤独的美国天才,是棋坛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才华横溢,却一夜成名。在当时的国家安全顾问、即将成为第 56 任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的推动下,在新一代象棋迷的欢呼声中,他于 1972 年击败鲍里斯·斯帕斯基,赢得了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世界象棋锦标赛。他独自一人摧毁了苏联象棋机器,登上了象棋世界的顶峰,但随后却被迫淡出舞台,走上了人生的黑暗转折。
棋盘上的冷战
对于现代的国际象棋爱好者来说,很难想象苏联的顶尖棋手在国际象棋界有多么强大。1948 年至 1972 年间,所有世界冠军和他们的挑战者都来自苏联集团,这使得国际象棋的最高水平成为苏联政权的严格内部事务,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点。
菲舍尔的迅速崛起改变了这一切。这位年轻的美国人一夜成名,几乎没有任何背景支持,却打破了记录,击败了左右逢源的对手,在国际象棋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即便如此,也偶尔会有争吵、被指控串通、辞职和退休,但即使是鲍比·菲舍尔也无法阻止他获得 1972 年世界冠军赛的参赛资格,并以压倒性的优势确保了他的挑战者地位。
首先,他以 6-0 的比分击败了当时苏联顶尖棋手之一马克·泰曼诺夫 (Mark Taimanov),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击败了丹麦人本特·拉尔森 (Bent Larsen),后者是最近出现的马格努斯·卡尔森 (Magnus Carlsen) 之前最强的斯堪的纳维亚特级大师,而卡尔森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棋手。前世界冠军蒂格兰·彼得罗相 (Tigran Petrosian) 只在 6.5-2.5 的比赛中放慢了他的速度,菲舍尔与俄罗斯人鲍里斯·斯帕斯基 (Boris Spassky) 之间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比赛,后者是来自苏联的第五位连续冠军。
苏联官员首次与国际象棋联合会(又称国际象棋联合会,简称 FIDE)及其美国同行进行谈判,以找到合适的比赛地点。斯帕斯基不打算在美国比赛,菲舍尔也不打算去苏联。经过艰难的过程,冰岛的雷克雅维克成为了妥协的地点。然而,菲舍尔拒绝同意这些条款,要求百万富翁詹姆斯·斯莱特介入,将奖金增加到 25 万美元,然后基辛格本人的号召说服他去。
最终,双方同意进行一场24局4胜制的比赛,每周进行三场比赛,如果比分打成12比12平,冠军将保留冠军头衔。
比赛开始时,菲舍尔从未赢过斯帕斯基,尽管他仍被视为压倒性热门,因为他的 Elo 等级分明显更高。他在势均力敌的残局中过于用力,犯了一个基本错误,让斯帕斯基赢得了胜利。然后他拒绝参加第二场比赛,要求将所有摄像机从比赛大厅撤出。
一切原本可以就此结束,但斯帕斯基却大方地接受了在一间小房间里进行第三局比赛的请求。这是他本场比赛中最大的失误。
菲舍尔实现了自己的使命
菲舍尔一回到棋盘,就再也没有回头。在第三局获胜、第四局平局后,这位美国人连续赢下两局,尽管开局 0-2 落后,但仍然取得领先。他在第六局的表现如此出色,以至于在他认输后,就连斯帕斯基也和观众一起鼓掌。
菲舍尔在第八和第十局中再次获胜,取得巨大领先,但在第 11 局中,面对斯帕斯基对西西里防御中毒兵变例的深入而精准的准备:退让步 14,菲舍尔遭遇戏剧性的失败。Nb1 导致菲舍尔的后被丢掉,似乎让比赛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相反,菲舍尔再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是 1972 年 8 月 10 日的一场传奇比赛,斯帕斯基在休会后轻易放弃了和棋(在前计算机时代,过长的国际象棋比赛会暂停并在第二天继续,双方在离开比赛大厅到酒店房间分析局势之前都确定了下一步),导致黑方的车完全被困住,但有五个棋子滚下棋盘,压倒了白方。

这里没有足够的篇幅来详细讨论围绕着这场比赛的持续不断的戏剧性白噪音(事实上,关于这个主题已经写了整本书——稍后会详细介绍)。菲舍尔不停地威胁要退出比赛,并没完没了地抱怨组织者、观众、摄像机以及世间万物,这是整场比赛中令人不快的插曲。
菲舍尔现在已经确立了三分领先优势,他更愿意接受平局,而斯帕斯基似乎也满足于坚持下去。这场闹剧在 21 天后的第 21 局结束。菲舍尔再次用黑棋占据主动,在第八步使用了他从未使用过的开局和对国际象棋界来说全新的策略。尽管双方在中局打成平手,但斯帕斯基的不精准走法让菲舍尔在第 40 步休战时获得了巨大优势。
到了早上,每个人都知道了这场比赛和比赛的结果。斯帕斯基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通过电话认输,这意味着菲舍尔以 12.5-8.5 的绝对比分赢得了比赛,成为第 11 位世界象棋冠军。这是菲舍尔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的巅峰,而他后来的失败在体育界是罕见的。
雷基亚维克之战是菲舍尔最后一次参加精英级国际象棋比赛。他要求对原定于 1975 年对阵阿纳托利·卡尔波夫的比赛进行多项赛制调整:第一个取得 10 胜(不包括平局)的选手将成为获胜者,而他将以 9-9 的比分保住冠军头衔。他的前几个要求被接受,但后一个要求没有被接受(以及拒绝参加可能无休止的比赛),菲舍尔因此放弃了冠军头衔。
近 20 年来,他没有参加过任何一场正式的国际象棋比赛,直到 1992 年才与斯帕斯基进行了一场非正式的复赛,这场比赛由一位南斯拉夫百万富翁出资举办。他再次获胜,这次以 10 比 5 获胜,采用的是国际棋联 1975 年拒绝的赛制。然而,参加该赛事违反了国际制裁,事后菲舍尔不得不逃避起诉。
国际象棋与政治的完美结合,加上众多富有魅力的人物参与,让很多人对这一开创性的赛事产生了兴趣,甚至那些不熟悉精英级国际象棋比赛复杂性的人也对它产生了兴趣。
许多人试图解开菲舍尔的谜团,也有无数关于他生平的传记。其中,弗兰克·布雷迪的结束游戏也许是所有书中最好、最全面的。谈到 1972 年的比赛本身,没有哪本书比这本书更能捕捉地缘政治的混乱和个人戏剧鲍比·菲舍尔参战由大卫·埃德蒙兹和约翰·艾迪诺撰写,深入详尽地讲述了两位选手的兴衰、克格勃和中央情报局的指控、政治冲突以及幕后和镜头前发生的一切。
好莱坞也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自己的诠释,2014 年牺牲兵,一部令人失望的电影,几乎没有突出这段恋情的细微差别。从精神上讲,这部音乐剧棋最接近捕捉这场诸神之战的氛围,尽管它只是以 1972 年的对决作为一个非常不同的故事的大致起点。
雷克雅未克大戏的大多数演员早已离世,但棋盘上仍有几颗棋子。斯帕斯基还活着,尽管不再积极参赛,比如他的两位助手伊沃·内伊和尼古拉·克罗吉乌斯。自菲舍尔以来,没有一位美国人夺得过冠军,不过法比亚诺·卡鲁阿纳在 2018 年与卡尔森的比赛中差点夺冠。在卡尔波夫、卡斯帕罗夫和克拉姆尼克之后,苏联/俄罗斯的统治地位逐渐消退。尽管俄罗斯职业棋手仍然占国际象棋精英的大部分,但自 2007 年以来,世界冠军头衔分别掌握在印度和挪威手中。
国际象棋联合会并没有做太多事情来纪念这场传奇赛事的 50 周年,但卡尔森一直积极地效仿菲舍尔他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的要求。如今的世界象棋锦标赛与菲舍尔时代的对决已大不相同:最近,比赛只有 12 或 14 局,后面还有更快的决胜局,平局较多。
菲舍尔无疑会对事态感到失望,但他可能会同意卡尔森的要求,即在世界冠军赛中进行更多、更快的比赛,以迫使比赛结果更具决定性。也许他也会微笑,因为卡尔森抄袭了他的最后通牒:如果挪威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可能会辞去冠军头衔,这表明即使历史不会重演,它肯定会押韵。